DAY3(中)~『Germany』Berlin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Breitscheidplatz、Ludwig Erhard Haus、Kantstraße)
我們乘坐 S-Bahn 列車來到了 Zoologischer Garten 站,柏林動物園附近一帶曾經是西柏林的中心地帶,現在建有不少商場和酒店。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我們的目的地是柏林另一棟標誌性建築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Kaiser Wilhelm Memorial Church),或者直接簡稱為 「Gedächtniskirche」。
![]() |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
Gedächtniskirche 位於 Berlin 其中一條主要的大街 Kurfürstendamm 上,最初的教堂 (Old Church) 由德國皇帝 Kaiser Wilhelm II 於 1891 年下令興建,等等,又是 Wilhelm?
看看資料,原來普魯士王朝的皇帝不是叫 Frederick 就是 Wilhelm (William),有的是二世、三世甚至四世,不過最有名的相信都是這位 Kaiser Wilhelm II,因為他是普魯士王朝的末代皇帝,亦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
![]() |
▲搶眼的購物袋 |
Old Church 是 Kaiser Wilhelm II 為了紀念祖父 Kaiser Wilhelm I 而建,當時的教堂高 113 米,可以容納超過 2,000 名信眾一同參與崇拜。
1943 年 11 月 23 日,在一次盟軍的空襲中,Old Church 被炸彈擊中,教堂大部份建築受到嚴重破壞,尖塔和入口大堂是相對較完整的部份。
![]() |
▲殘存的尖塔部份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有人提出將 Old Church 拆掉並重新興建另一所教堂,可是受到了民眾的反對,結果,負責重建計劃的建築師 Eiermann 在保留 Old Church 的「標誌」尖塔的同時,在周圍建造了四座建築物,合稱為 New Church。
![]() |
▲新、舊教堂 |
在戰火中倖存的 Old Church 遺跡看上去一片滿目蒼夷、殘破不堪,讓人印象難忘,獨特的造型卻讓 Berlin 人為它起了一個「der hohle Zahn」(the hollow tooth) 的外號。記得 1994 年第一次來 Berlin,唯一記得的兩件事件就是看過 Gedächtniskirche 和吃過豬手,要不是翻看舊照,都記不起自己到過 Brandenburger Tor 和 Fernsehturm 等景點。
![]() |
▲Old Church 正門 |
步進 Old Church,改建成為 Memorial Hall 的入口大堂竟然是意想不到的華麗,內部保存得相當完好,若不是天花上的幾度裂紋,幾乎讓人忘記了教堂的外貌是如何地破落。
![]() |
▲金碧輝煌的入口大堂 |
![]() |
▲馬賽克天花 |
Memorial Hall 的地版、牆壁和天花上都鋪滿了馬賽克圖案,當中可以看到 Kaiser Wilhelm I 及一些皇室成員的畫像和生活情況。
教堂內擺放了一座俄羅斯東正教的聖像十字架,這座由德國大主教於 1988 年復活節贈送的十字架,為的是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納粹主義下犧牲的人民,並且作為世界和平的象徵。
![]() |
▲俄羅斯東正教的聖像十字架 |
另一邊廂,教堂內亦設有一個展覽,展出了 Gedächtniskirche 由落成到被毀,再到重生的故事。
![]() |
▲Old Church 的原貌 |
![]() |
▲被炸毀後的 Old Church |
步出 Memorial Hall,我們就去參觀對面的 New Church。這一座其貌不揚的八角形灰色建築,外牆一格格的像個蜂巢,乍看之下根本與教堂扯不上邊,讓我們幾乎錯過了。至於同樣由 Eiermann 設計,位於 Old Church 另一邊,呈六角形的鐘樓亦採用了相同的外牆設計,因此被 Berlin 人稱為「唇膏」,而我們即將參觀的這一座則稱作「粉盒」(可惜因為維修的關係,我們未能一睹「唇膏」的風采)。
![]() |
▲被稱為「粉盒」的 New Church |
步進「粉盒」,突然感受到強烈的視覺震撼,因為單憑教堂的外貌,根本不會聯想到裏面的設計如此獨特。我們剛才在外面看到的「蜂巢」,原來就是一個個小型的窗戶,裏面鑲嵌了以藍色為主的玻璃,當光線透過玻璃進入教堂,就讓教堂內部成為了一個唯美的藍調空間。
![]() |
▲美得讓人屏息的 New Church |
New Church 一共用上了大約 22,750 塊厚度 24 mm 的玻璃,由曾經為超過 400 座教堂設計過玻璃的著名藝術家 Gabriel Loire 設計。玻璃以深藍色為主色,中間夾雜着紅色、黃色和綠色等,Gabriel Loire 特意將玻璃切割成不規則的小塊,之後再重新組合成一個個的正方形鑲嵌在牆上,在陽光和燈光照射下,仿如一顆顆閃爍的藍寶石。
![]() |
▲藍寶石般的玻璃 |
教堂中另一個矚目的設計是懸掛在主祭壇上的耶穌像,這一座由 Karl Hemmeter 設計的金色雕像與四周的藍調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對比,彷彿告訴世人只有耶穌才是大家敬拜的對象。
![]() |
▲金色的耶穌像 |
![]() |
▲地板原來都相當吸引 |
教堂門口的上方有一座巨大的風琴,合共有約 5,100 根管道,雖然這數字對我們來說根本毫無意義,不過當看見教堂內的相關介紹時,都感覺到此風琴的與別不同。
![]() |
▲巨大的風琴 |
![]() |
▲風琴的內部構造 |
同樣位於教堂後方的,有一幅著名的炭畫作品《The Stalingrad Madonna》。《The Stalingrad Madonna》由一名德國軍醫 Kurt Reuber 於 1942 至 43 年的 Battle of Stalingrad 期間創作,當時納粹德軍被蘇聯包圍,最終彈盡糧絕,超過 9 萬名士兵投降,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
Reuber 以蘇聯地圖為畫紙,以炭筆作畫,畫中聖母瑪利亞懷抱着耶穌,右邊寫上了「Licht, Leben, Liebe」(light、life、hope) 幾個單字,喻意着於黑暗、死亡圍繞下仍擁抱着希望。九萬名德軍俘虜之中,最後只有 6,000 倖存,可惜 Reuber 卻不是其中一位,幸好作品輾轉間交到了家屬手上,最後捐贈給 Gedächtniskirche 保存。
![]() |
▲《The Stalingrad Madonna》 |
參觀完畢,其實 Gedächtniskirche 尚有一件讓人悲痛的事件。2016 年 12 月 19 日晚上 8 時,Gedächtniskirche 外面的 Breitscheidplatz 廣場正舉行聖誕市集活動,一名恐怖份子 Anis Amri 挾持著貨車司機 Łukasz Urban,並逼使他架駛貨車衝入聖誕市集的人群中,導致 12 人死亡、56 人重傷 (包括被槍殺的 Łukasz Urban),最後伊斯蘭國承認責任,而教堂外現在設有紀念碑以紀念有關慘劇。
看完教堂,我們就去到對面馬路的 MUJI,原來媽咪「早有預謀」,昨晚一早就搜尋了 MUJI 門店所在地,原來剛好就在 Gedächtniskirche 對面。我們昨晚已經逛過另一間 MUJI 分店,其實媽咪也沒有什麼想買的東西,也許只是為了吸一吸「日本味」!然而,想不到最後又是我有收獲,繼昨晚的毛毛拖鞋之後,今日我就買到了幾雙襪子,是時候換掉一些「穿窿襪」。
我們剛才參觀 Gedächtniskirche 時,天空明明烏雲密佈,可是當我們步出 MUJI 時,天空竟然「無預警」下突然放晴,簡直是突如其來的驚喜。期待已久的陽光再現,我們當然要抓緊機會,馬上圍繞着 Gedächtniskirche 轉了一圈,補拍一些教堂外圍的照片。不得不說,陽光下的 Gedächtniskirche 簡直是換上了另一副面孔,剛剛還是一臉死氣沉沉的樣子,如今則變得層次分明,頹垣敗瓦般的教堂也突然顯得生氣勃勃。
我們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去找換店兌換一些歐羅。話說我們前一晚在拉麵店用盡了身上的歐羅,以致身上「身無分文」,讓媽咪一直十分忐忑,所以縱使明早我們即將要告別 Berlin,也要換一點歐羅傍身。我們在廣場另一邊的 Europa Center 找到了一間找換店,匯率都相當不錯,比起蘇格蘭的郵局更抵。
順道去 Europa Center 借廁所,想不到卻仿如走進了時光隧道,回到了八十年代,那些裝潢、那些吊燈,極像我們小時候逛商場時看到的。
![]() |
▲回到了八十年代 |
完成了任務,又到了午飯時間,於是就行去 Kantstraße 「搵食」,途中順道找找另一個從網上搜尋到的打咭位 Ludwig Erhard Haus。
![]() |
▲又幻想自己去到了有楽町 |
今天是我們來到 Berlin 的第三天,一直都覺得 Berlin 的行人過路燈的設定相當奇怪 (當然不是指有趣的紅綠燈公仔),就是「綠公仔」的時間極短,往往只得幾秒鐘時間。經過我們「連日來」的實地考察和非正式統計,以正常步速過馬路的我們,十次當中有九次都未能於轉紅燈前過完馬路。
我和媽咪自問都算行得快,但竟然都未能成功抵壘,難道要用跑的嗎?阿婆阿伯又怎樣過馬路呢?難道真的要靠原力嗎?
Ludwig Erhard Haus
在橫街中找到了 Ludwig Erhard Haus,這是一座多功能的商用大樓,其獨特的設計曾於比賽中獲獎,現在是 Börse Berlin (Berlin Stock Exchange) 的所在地。出發前於網上搜尋「Best Instagram spots in Berlin」,其中一處就是我們現在身處的 Ludwig Erhard Haus,其中一張顯示大樓內部的「科幻」相片相當吸引,也就是驅使我前來的原因。
![]() |
▲Ludwig Erhard Haus |
進入大樓沒有什麼限制,我去搵影相位,而媽咪對於所謂科幻、工業風一點也不感冒,於是就找了張梳化坐坐。經過接待處,沿着樓梯上了一層,就找到了我的目的地。
![]() |
▲Ludwig Erhard Haus 的電梯大堂 |
由於 Ludwig Erhard Haus 採用了大量鋼鐵加上玻璃,設計大膽前衛,活像科幻電影中出現的未來場景。
![]() |
▲科幻片的場景 |
![]() |
▲巨大的弧形支柱 |
大樓的一邊有三部同樣帶點科幻感兼且樣子十分有趣的電梯,自然就是點綴畫面的最佳題材。
![]() |
▲難得影到三部電梯同框 |
![]() |
▲嘗試從不同角度取景 |
可是,原來要同一時間影到三部電梯卻並不容易,每當一部上來,另一部又返回到地下,讓人十分無奈。一邊「等𨋢」,一邊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取景,直到肚子開始打鼓才離開。
Kantstraße
Berlin 有不少來自亞洲的移民,自然亦開設了不少亞洲餐館,而 Kantstraße 大街這一帶就集合了來自台灣、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區的美食,絕對是覓食的好去處。
為了避免浪費時間尋找,我一早就鎖定了兩間餐廳,可惜其中一間台灣的龍門牛肉麵今日休息,於是就幫襯越南餐廳 Madame Ngo Une Brasserie Hanoi。
Madame Ngo Une Brasserie Hanoi
Madame Ngo 位於 Kantstraße 大街上,單看廚房的幾個大鍋都知道選擇正確,再看看餐牌,有河粉、檬粉、春卷等傳統越南食品選擇,也有法式的 Baguette 包,而且價錢亦不算貴 (後來我們更發現 Madame Ngo 原來是米芝蓮推介餐廳之一)。
![]() |
▲地道越南餐廳 Madame Ngo Une Brasserie Hanoi |
我點了碗大堆頭的「火車頭」(Phö bò Madame Ngo),無論是生牛肉、牛丸以至湯底都非常對辦,雖然我未去過越南,但若果和香港的越南餐廳比較的話,水準一點也不失禮。
![]() |
▲火車頭 (Phö bò Madame Ngo) 配油炸鬼 |
媽咪則秉承以往在香港的習慣,選擇吃牛肉撈檬 (Bún bò Nam Bộ),味道不錯亦相當大堆頭。
![]() |
▲牛肉撈檬 (Bún bò Nam Bộ) |
此外,我們還點了一客春卷 (Nem Hà Nội) 和油炸鬼,春卷餡料十足,但春卷皮就厚了一點,至於油炸鬼同樣粉比較厚,放湯吃就剛剛好。
滿足的一餐以一杯越式咖啡 (Café Hanoi) 作結,想不到在 Berlin 也可以吃到出色的越南菜,是意料之外的驚喜。
![]() |
▲越式咖啡 |
Kantstraße 大街這一帶相信還有不少餐廳等待着我們一一去發掘,可惜今趟時間不夠,下次帶着「吃貨」阿斐一起再來吧!
《2024 柏林歷史課》
2024 柏林歷史課(一)~盟軍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
2024 柏林歷史課(二)~蓋世太保總部@Topographie des Terrors
2024 柏林歷史課(三)~東西柏林邊境口岸@淚宮 Tränenpalast
2024 柏林歷史課(四)~登上國會大樓玻璃屋頂@Reichstag Building
2024 柏林歷史課(五)~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Holocaust Memorial
2024 柏林歷史課(六)~柏林圍牆畫廊@East Side Gallery
2024 柏林歷史課(七)~戰火下的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2024 柏林歷史課(八)~東、西分隔下的柏林@Gedenkstätte Berliner Mauer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