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柏林歷史課(七)~戰火下的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DAY3()~GermanyBerlin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BreitscheidplatzLudwig Erhard HausKantstraße)

我們乘坐 S-Bahn 列車來到了 Zoologischer Garten 站,柏林動物園附近一帶曾經是西柏林的中心地帶,現在建有不少商場和酒店。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我們的目的地是柏林另一棟標誌性建築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Kaiser Wilhelm Memorial Church),或者直接簡稱為 Gedächtniskirche」。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Gedächtniskirche 位於 Berlin 其中一條主要的大街 Kurfürstendamm 上,最初的教堂 (Old Church) 由德國皇帝 Kaiser Wilhelm II 1891 年下令興建,等等,又是 Wilhelm


看看資料,原來普魯士王朝的皇帝不是叫 Frederick 就是 Wilhelm (William),有的是二世、三世甚至四世,不過最有名的相信都是這位 Kaiser Wilhelm II,因為他是普魯士王朝的末代皇帝,亦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



搶眼的購物袋



Old Church Kaiser Wilhelm II 為了紀念祖父 Kaiser Wilhelm I 而建,當時的教堂高 113 米,可以容納超過 2,000 名信眾一同參與崇拜。


1943 11 23 日,在一次盟軍的空襲中,Old Church 被炸彈擊中,教堂大部份建築受到嚴重破壞,尖塔和入口大堂是相對較完整的部份。



殘存的尖塔部份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有人提出將 Old Church 拆掉並重新興建另一所教堂,可是受到了民眾的反對,結果,負責重建計劃的建築師 Eiermann 在保留 Old Church 的「標誌」尖塔的同時,在周圍建造了四座建築物,合稱為 New Church



新、舊教堂



在戰火中倖存的 Old Church 遺跡看上去一片滿目蒼夷、殘破不堪,讓人印象難忘,獨特的造型卻讓 Berlin 人為它起了一個「der hohle Zahn(the hollow tooth) 的外號。記得 1994 年第一次來 Berlin,唯一記得的兩件事件就是看過 Gedächtniskirche 和吃過豬手,要不是翻看舊照,都記不起自己到過 Brandenburger Tor Fernsehturm 等景點。



▲Old Church 正門



步進 Old Church,改建成為 Memorial Hall 的入口大堂竟然是意想不到的華麗,內部保存得相當完好,若不是天花上的幾度裂紋,幾乎讓人忘記了教堂的外貌是如何地破落。



金碧輝煌的入口大堂


馬賽克天花



Memorial Hall 的地版、牆壁和天花上都鋪滿了馬賽克圖案,當中可以看到 Kaiser Wilhelm I 及一些皇室成員的畫像和生活情況。


教堂內擺放了一座俄羅斯東正教的聖像十字架,這座由德國大主教於 1988  年復活節贈送的十字架,為的是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納粹主義下犧牲的人民,並且作為世界和平的象徵。



俄羅斯東正教的聖像十字架



另一邊廂,教堂內亦設有一個展覽,展出了 Gedächtniskirche 由落成到被毀,再到重生的故事。



Old Church 的原貌


被炸毀後的 Old Church



步出 Memorial Hall,我們就去參觀對面的 New Church。這一座其貌不揚的八角形灰色建築,外牆一格格的像個蜂巢,乍看之下根本與教堂扯不上邊,讓我們幾乎錯過了。至於同樣由 Eiermann 設計,位於 Old Church 另一邊,呈六角形的鐘樓亦採用了相同的外牆設計,因此被 Berlin 人稱為「唇膏」,而我們即將參觀的這一座則稱作「粉盒」(可惜因為維修的關係,我們未能一睹「唇膏」的風采)



被稱為「粉盒」的 New Church



步進「粉盒」,突然感受到強烈的視覺震撼,因為單憑教堂的外貌,根本不會聯想到裏面的設計如此獨特。我們剛才在外面看到的「蜂巢」,原來就是一個個小型的窗戶,裏面鑲嵌了以藍色為主的玻璃,當光線透過玻璃進入教堂,就讓教堂內部成為了一個唯美的藍調空間。



美得讓人屏息的 New Church



New Church 一共用上了大約 22,750 塊厚度 24 mm 的玻璃,由曾經為超過 400 座教堂設計過玻璃的著名藝術家 Gabriel Loire 設計。玻璃以深藍色為主色,中間夾雜着紅色、黃色和綠色等,Gabriel Loire 特意將玻璃切割成不規則的小塊,之後再重新組合成一個個的正方形鑲嵌在牆上,在陽光和燈光照射下,仿如一顆顆閃爍的藍寶石。



藍寶石般的玻璃



教堂中另一個矚目的設計是懸掛在主祭壇上的耶穌像,這一座由 Karl Hemmeter 設計的金色雕像與四周的藍調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對比,彷彿告訴世人只有耶穌才是大家敬拜的對象。



金色的耶穌像


地板原來都相當吸引



教堂門口的上方有一座巨大的風琴,合共有約 5,100 根管道,雖然這數字對我們來說根本毫無意義,不過當看見教堂內的相關介紹時,都感覺到此風琴的與別不同。



巨大的風琴


風琴的內部構造



同樣位於教堂後方的,有一幅著名的炭畫作品《The Stalingrad Madonna》。《The Stalingrad Madonna》由一名德國軍醫 Kurt Reuber 1942 43 年的 Battle of Stalingrad 期間創作,當時納粹德軍被蘇聯包圍,最終彈盡糧絕,超過 9 萬名士兵投降,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


Reuber 以蘇聯地圖為畫紙,以炭筆作畫,畫中聖母瑪利亞懷抱着耶穌,右邊寫上了「Licht, Leben, Liebe(lightlifehope) 幾個單字,喻意着於黑暗、死亡圍繞下仍擁抱着希望。九萬名德軍俘虜之中,最後只有 6,000 倖存,可惜 Reuber 卻不是其中一位,幸好作品輾轉間交到了家屬手上,最後捐贈給 Gedächtniskirche 保存。



The Stalingrad Madonna



參觀完畢,其實 Gedächtniskirche 尚有一件讓人悲痛的事件。2016 12 19 日晚上 8 時,Gedächtniskirche  外面的 Breitscheidplatz 廣場正舉行聖誕市集活動,一名恐怖份子 Anis Amri 挾持著貨車司機 Łukasz Urban,並逼使他架駛貨車衝入聖誕市集的人群中,導致 12 人死亡、56 人重傷 (包括被槍殺的 Łukasz Urban),最後伊斯蘭國承認責任,而教堂外現在設有紀念碑以紀念有關慘劇。


看完教堂,我們就去到對面馬路的 MUJI,原來媽咪「早有預謀」,昨晚一早就搜尋了 MUJI 門店所在地,原來剛好就在 Gedächtniskirche 對面。我們昨晚已經逛過另一間 MUJI 分店,其實媽咪也沒有什麼想買的東西,也許只是為了吸一吸「日本味」!然而,想不到最後又是我有收獲,繼昨晚的毛毛拖鞋之後,今日我就買到了幾雙襪子,是時候換掉一些「穿窿襪」。


我們剛才參觀 Gedächtniskirche 時,天空明明烏雲密佈,可是當我們步出 MUJI 時,天空竟然「無預警」下突然放晴,簡直是突如其來的驚喜。期待已久的陽光再現,我們當然要抓緊機會,馬上圍繞着 Gedächtniskirche 轉了一圈,補拍一些教堂外圍的照片。不得不說,陽光下的 Gedächtniskirche 簡直是換上了另一副面孔,剛剛還是一臉死氣沉沉的樣子,如今則變得層次分明,頹垣敗瓦般的教堂也突然顯得生氣勃勃。


我們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去找換店兌換一些歐羅。話說我們前一晚在拉麵店用盡了身上的歐羅,以致身上「身無分文」,讓媽咪一直十分忐忑,所以縱使明早我們即將要告別 Berlin,也要換一點歐羅傍身。我們在廣場另一邊的 Europa Center 找到了一間找換店,匯率都相當不錯,比起蘇格蘭的郵局更抵。


順道去 Europa Center 借廁所,想不到卻仿如走進了時光隧道,回到了八十年代,那些裝潢、那些吊燈,極像我們小時候逛商場時看到的。



回到了八十年代



完成了任務,又到了午飯時間,於是就行去 Kantstraße 「搵食」,途中順道找找另一個從網上搜尋到的打咭位 Ludwig Erhard Haus



又幻想自己去到了有楽町



今天是我們來到 Berlin 的第三天,一直都覺得 Berlin 的行人過路燈的設定相當奇怪 (當然不是指有趣的紅綠燈公仔),就是「綠公仔」的時間極短,往往只得幾秒鐘時間。經過我們「連日來」的實地考察和非正式統計,以正常步速過馬路的我們,十次當中有九次都未能於轉紅燈前過完馬路。


我和媽咪自問都算行得快,但竟然都未能成功抵壘,難道要用跑的嗎?阿婆阿伯又怎樣過馬路呢?難道真的要靠原力嗎?



Ludwig Erhard Haus


在橫街中找到了 Ludwig Erhard Haus,這是一座多功能的商用大樓,其獨特的設計曾於比賽中獲獎,現在是 Börse Berlin (Berlin Stock Exchange) 的所在地。出發前於網上搜尋「Best Instagram spots in Berlin」,其中一處就是我們現在身處的 Ludwig Erhard Haus,其中一張顯示大樓內部的「科幻」相片相當吸引,也就是驅使我前來的原因。



▲Ludwig Erhard Haus



進入大樓沒有什麼限制,我去搵影相位,而媽咪對於所謂科幻、工業風一點也不感冒,於是就找了張梳化坐坐。經過接待處,沿着樓梯上了一層,就找到了我的目的地。



▲Ludwig Erhard Haus 的電梯大堂



由於 Ludwig Erhard Haus 採用了大量鋼鐵加上玻璃,設計大膽前衛,活像科幻電影中出現的未來場景。



科幻片的場景


巨大的弧形支柱



大樓的一邊有三部同樣帶點科幻感兼且樣子十分有趣的電梯,自然就是點綴畫面的最佳題材。



難得影到三部電梯同框


嘗試從不同角度取景



可是,原來要同一時間影到三部電梯卻並不容易,每當一部上來,另一部又返回到地下,讓人十分無奈。一邊「等𨋢」,一邊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取景,直到肚子開始打鼓才離開。



Kantstraße


Berlin 有不少來自亞洲的移民,自然亦開設了不少亞洲餐館,而 Kantstraße 大街這一帶就集合了來自台灣、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區的美食,絕對是覓食的好去處。


為了避免浪費時間尋找,我一早就鎖定了兩間餐廳,可惜其中一間台灣的龍門牛肉麵今日休息,於是就幫襯越南餐廳 Madame Ngo Une Brasserie Hanoi



Madame Ngo Une Brasserie Hanoi


Madame Ngo 位於 Kantstraße 大街上,單看廚房的幾個大鍋都知道選擇正確,再看看餐牌,有河粉、檬粉、春卷等傳統越南食品選擇,也有法式的 Baguette 包,而且價錢亦不算貴 (後來我們更發現 Madame Ngo 原來是米芝蓮推介餐廳之一)



地道越南餐廳 Madame Ngo Une Brasserie Hanoi



我點了碗大堆頭的「火車頭」(Phö bò Madame Ngo),無論是生牛肉、牛丸以至湯底都非常對辦,雖然我未去過越南,但若果和香港的越南餐廳比較的話,水準一點也不失禮。



火車頭 (Phö bò Madame Ngo) 配油炸鬼



媽咪則秉承以往在香港的習慣,選擇吃牛肉撈檬 (Bún bò Nam Bộ),味道不錯亦相當大堆頭。



牛肉撈檬 (Bún bò Nam Bộ)



此外,我們還點了一客春卷 (Nem Hà Nội) 和油炸鬼,春卷餡料十足,但春卷皮就厚了一點,至於油炸鬼同樣粉比較厚,放湯吃就剛剛好。


滿足的一餐以一杯越式咖啡 (Café Hanoi) 作結,想不到在 Berlin 也可以吃到出色的越南菜,是意料之外的驚喜。



越式咖啡



Kantstraße 大街這一帶相信還有不少餐廳等待着我們一一去發掘,可惜今趟時間不夠,下次帶着「吃貨」阿斐一起再來吧!



2024 柏林歷史課》

2024 柏林歷史課()~盟軍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

2024 柏林歷史課()~蓋世太保總部@Topographie des Terrors

2024 柏林歷史課()~東西柏林邊境口岸@淚宮 Tränenpalast

2024 柏林歷史課()~登上國會大樓玻璃屋頂@Reichstag Building

2024 柏林歷史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Holocaust Memorial

2024 柏林歷史課()~柏林圍牆畫廊@East Side Gallery

2024 柏林歷史課()~戰火下的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2024 柏林歷史課()~東、西分隔下的柏林@Gedenkstätte Berliner Mauer

2024 柏林歷史課(最終回)~告別柏林



留言